聚焦课程思政共建 凝聚三全育人合力 ——我校两院部探索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新路
发表时间:2025-11-21 浏览量:90 信息来源:环境与制药工程学院、马研部 作者:夏昊云 金晶 编辑:孙康康 审核人:孔晶
编者按: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更是打破学科壁垒、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路径。环境与制药工程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以专业特色为根基、以思政引领为核心,联合启动课程思政协同建设,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搭建了实践平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11月19日,环境与制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环药学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部(以下简称马研部)在躬行楼515会议室举行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启动会。
“道术相融”绘就育人蓝图
启动会伊始,环药学院院长陈军在致辞中指出,环药学院肩负着培养守护绿水青山、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专业人才的使命,其专业领域天然与国家战略、民生福祉紧密相连。但专业课教师在思政元素挖掘与体系化融入方面存在短板,亟需马研部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陈军强调,本次协同共建是“术”与“道”的深度融合,期待通过双方深度合作,让专业课更有温度、高度与格局,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有机统一。
马研部直属党支部书记许子健表示,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也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布五周年,环药学院的专业课堂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绝佳的实践场域,马研部愿与环药学院携手,共建共享案例库、共同挖掘实践育人资源、共同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和课程思政“金课”,共同探索思政育人“共同体”建设新路。

“深耕细作”彰显专业特色
经验交流环节,多位专业课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思考。詹长娟老师以《药物分析》课程为例,介绍了通过药害事件案例教学、药典发展史讲解等方式,筑牢学生“质量红线”意识与科学诚信精神的有效路径,同时提出思政元素挖掘不深、评价体系难量化等痛点。魏文斌老师分享了《有机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立足”经验,即立足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与课程内容,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爱国主义精神等思政元素,通过案例教学法、团队合作法等实现价值引领,但也坦言存在课程间协同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杨晓庆老师聚焦环境监测课程,剖析了技术传授与价值引领“两张皮”、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考核评价困难等核心难题。青年教师顾磊磊、阳陈结合教学及行业经验,提出应通过中国科学家事迹宣讲、行业诚信案例警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职业道德。

“靶向发力”破解融合难题
马研部主任助理金晶、思政课教师代表范凌飞等针对老师们提出的痛点难点给予了具体建言。金晶建议从核心课程入手,围绕“两山理论”“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共同打磨教学案例,并建立常态化结对式集体备课制度。范凌飞提出,双方应联合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专业教师负责案例的专业性内容,思政教师强化其政治属性与国家战略关联,实现案例“专业+思政”双维度丰满。
与会教师围绕“新时代环药人才核心素养“思政与专业融合路径”“协同机制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双方一致认为,应建立集体备课、教学观摩、资源共享、课题共研的长效机制,破解专业教师思政理论不足、思政教师专业背景欠缺的双向难题。

“凝心聚力”共启育人新篇
党委委员、党政办公室主任崔海涛在总结发言中指出,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举措,环药学院与马研部的合作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与实践价值。崔海涛希望双方以此次启动会为起点,持续深化合作,创新融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育人经验,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环药—马研方案”。


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此次启动会的召开,明确了环药学院与马研部课程思政共建的方向与路径。未来,两部门将以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题共研等为抓手,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合力。
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崔海涛,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副处长张勤、冯新尧受邀出席,环药学院与马研部领导班子、各专业责任人、教研室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院长信箱 书记信箱